
1937年,同济大学化学系成立,首任系主任由时任同年成立的理学院首任院长王葆仁先生兼任,王葆仁先生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7-1952年办学期间,唐有祺、卢佩章、黄志镗、曹楚南、戚正武、邓景发等曾在此就读,这6位校友也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化学系除一部调入复旦大学外,一部分迁往组建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大学),另一部分迁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58-1964年,连续培养三届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在此期间就读的校友有后来成为化学化工行业领军人才的蔡来兴、余德雄等人,随后再次中断。
1978年,恢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培养。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化学系建制。曾在我系工作的颜德岳教授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取得无机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取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获准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此期间,计亮年院士被聘为双聘院士。2014年,获批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2016年5月,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2017年3月,中国-澳大利亚功能分子与有序物质国际联合实验室筹建。恢复化学系建制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同济化学学科已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的化学化工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

图1: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5月成立,化学馆门口立石铭记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拥有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国-澳大利亚功能分子与有序物质国际联合实验室)。学院师资规模初具,现有教授42人,副教授42人;教师中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6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3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3人。

图2:上海市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得到校领导大力支持
近年来,学院多位教师发表数十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取得了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目前同济化学学科ESI进入世界前1%,是同济大学入选ESI世界排名的11个学科之一。据汤森路透2017年3月ESI最新数据,学院有32篇研究论文(第一署名单位)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占同济大学ESI高被引论文的28.3%(全校第一署名单位113篇)。多位教师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和企业服务中,为化学科学的普及和企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3:校领导为中国-澳大利亚功能分子与有序物质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
学院重视国际化办学,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沙特阿拉伯、台湾、香港等国(境)外多所著名大学(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英国拉夫堡大学、法国巴黎高科等)建立了多层次、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2+1(海外)+1”、“3+1(海外)”、“3+1(海外)+1(海外)”等多种模式的本科和/或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短期交流等。学院每年举办学术报告会20多场,其中80%以上为国(境)外知名学者来访交流,如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K. Barry. Sharpless等,鼓励学生接触国际大师、开拓国际视野。

图4:校领导为名誉教授诺奖得主K. Barry Sharpless教授颁授聘书
着眼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学院积极开展学生专业志趣引领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诺奖大师校园行、同济学子走近化学大师等系列学术讲座,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化学学科发展。通过学科凝练和团队整合,学院将以国际化特色和高端人才平台打造为抓手积极落实化学学科特色基地建设,力争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夯实学科基础、打造学科高原,建设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工科化学学科,中长期规划目标为创建国际化特色鲜明和理工融合的化学学科。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多项科技创新比赛中荣获佳绩,学子也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合作中,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作用显现,更多优秀学子加入到同济化学继续深造。

图5:学生在挑战杯等科技赛事中取得佳绩

图6:学生参与到港台暑期学校中,在香港理工大学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