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中文|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师资力量
吴庆生
发表时间:2019-06-08 阅读次数:18952次

 

吴庆生 教授

 

 

 

吴庆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教学名师、宝钢奖优秀教师

 

电话传真:021-65982620


电子邮箱:qswu@tongji.edu.cn


学科专业:无机化学,纳米化学

 

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化学,纳米生物医药,纳米环境科学.

 

 

个人介绍

 

         吴庆生,男,安徽人,博士、首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化学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88年分析化学硕士和2001年无机化学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赴美国、瑞士、俄罗斯、日本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1982年7月开始在安徽农业大学从事高等教育工作,1983年任助教、1990年任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曾任安徽农业大学基础部副主任、校人事处副处长兼应用化学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首届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首届安徽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化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年作为人才引进到同济大学工作,历任化学系副主任、化学系党总支书记、校纳米中心执行主任、无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首席创建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他是宝钢奖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199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讲过“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普通化学”“纳米化学”“高等无机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有机波谱分析”“无机材料仿生合成”“固态组合化学”等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生课程;主持获得了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培养毕业了100多名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为:纳米结构仿生合成、纳米材料化学、纳米环境化学、纳米生物医药、光电分析化学和中草药成分化学。主持过国家重大项目等30多项研究课题;获得过省部级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和国际学术会议优秀报告奖等奖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已授权80多项;出版著作5本;发表SCI收录论文260多篇;SCI引用5000多次;H因子38。他常常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担任主持或主席,并作大会特邀报告或邀请报告;还曾因发明活体纳米技术而被英国皇家学会官方网站专题采访。现已被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一百多种SCI源期刊聘为审稿专家,并曾受邀担任 J Biochem Lett 和 J Nanosci Lett 国际期刊副主编 和多种国际期刊顾问编委。他是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国家和地方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国家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新加坡国家基金等十几种重要项目评审专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科研项目:

 

01. 主持 国家973项目(2011CB932404)子课题.

 

02. 主持 国家973项目(2006CB932302)子课题.

 

03.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1122025).

 

04.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20131030).

 

05.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1138).

 

06.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471114).

 

07.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072134).

 

08.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772074).

 

09.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471042).

 

10.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71025).

 

11. 主持(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103127).

 

12. 主持(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9877001).

 

13. 主持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40247045).

 

14. 主持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11nm0501300).

 

15. 主持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0852nm01200).

 

16. 主持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0652nm007).

 

17. 主持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0452nm075).

 

18. 主持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0259nm021).

 

19. 主持 上海市青浦区-同济大学科技合作专项基金项目(2008-8).

 

20. 主持 国家烟草局烟草行业卷烟烟气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00592).

 

21. 主持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KF1103).

 

22. 主持 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复旦大学(2012MCIMKF03).

 

23. 主持 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复旦大学(2009KF04).

 

24. 主持 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复旦大学(2005KF02).

 

 


代表性论著(*通讯作者):


01. Qing-Sheng Wu*(2), Adv. Mater., 2016, 28(11): 2099-2147. 首次仿生分类; 高被引 (IF: 25.81)

 

02. Qing-Sheng Wu*(4), Adv. Mater., 2018, 30(17): 1705698. 纳米合金催新体系      (IF: 25.81)

 

03  QS Wu*(3), Adv. Funct. Mater., 2012, 22(13): 2860-2866.贵/贱金属五角纳米电缆  (IF: 15.62)

 

04. QS Wu*(3), Nano Energy, 2014, 8: 118-125.高ORR活性钴基复合纳米结构        (IF: 15.55)

 

05. QS Wu*(2), Small, 2007, 3(4): 644-649. 世界首例夹心有机金属纳米材料问世          (IF: 10.86)

 

06. QS Wu*(4), J. Mater. Chem. A, 2013, 1(30): 8622-8629. 超薄BiOBr,高被引论文    (IF: 10.73)

 

07. QS Wu*(1), J. Membrane Sci., 2000, 172(1-2): 199-201. 开创过程仿生合成新领域(IF: 7.015)

 

08. QS Wu*(4), Nanotechnology, 2005, 16(9): 1912-1917. (IF: 3.399  这是纳米科技领域的创始期刊。在这里我们首次发现并报道了纳米材料与抗生素(1+1>2)的协同增效杀菌效应,并受到了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官方网站的专题采访。该文至今SCI他引近300次,尤其值得欣慰的是该文在十多年后仍以每年30次左右的引用速度增长,体现出该项研究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09  QS Wu*(3), Appl. Phys. Lett., 2006, 89(4): 043112. (IF: 3.521)   首次制备出系列纳米二氧化钛调控的碱土金属钨酸盐纳米薄膜, 不仅大大提高了薄膜均匀性和发光强度,而且实现了光致发光的强/弱转换效应,为光学转换器件的研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0. QS Wu*(4), J. Phys. Chem. C, 2009, 113(15): 5960-5966. (IF: 4.309用自创的仿生方法合成了世界首例准单层贱金属/合金超薄膜。

 

11-260.  J. Mater. Chem. A(IF: 10.7313篇),ACS Appl. Mater. Interf.(IF: 8.456,3篇),Nano Res.(IF: 8.515,3篇),Nanoscale(IF: 6.970,3篇),Carbon(IF: 7.466,3篇),Chem. Commun.(IF: 6.164,1篇),Inorg. Chem.(IF: 4.850,4篇),J. Phys. Chem. C(IF: 4.309,6篇),Cryst. Growth Des.(IF: 4.153,7篇)……,略。】
 

 

1. 吴庆生 主编,《分析化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上海)


2. 吴庆生 副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南昌)


3. 吴庆生 主审,《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北京)


4. 吴庆生 主审,《普通化学实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上海)


5. 吴庆生 参编,《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北京)

 

 

Copyright © 2014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后台登陆】   怀念旧版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